第253章(1 / 2)

庶女继妃 彩田 4275 字 20天前

大楚和蜀汉的战争进入胶着的状态,围绕着长江的控制权,两国的水师展开了反复的争夺。不知道为什么,蜀汉的部队好像忽然失去了灵性一般,尽管王行义仓促带着大军退到江北布置防御,蜀汉占优势的水军在一系列的小型战斗中并没有取得优势,王行义也渐渐稳住了阵脚。

叶敏昭并不知道这是因为蜀汉的军队缺少了刘章领导的缘故。他总算松了一口气。这时又有密报传来,西北的叶敏瑜也不老实,正在半公开地招兵买马,扩大地盘。

小皇帝一连数道密谕给谢之远,让他动员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拖住叶敏瑜东侵的步伐。紧接着,他又接连派出文臣武将在晋西甘南和宁夏布置防线,加强卫所兵士的训练。

朝廷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叶敏昭每天扑在枯燥的朝政中却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那是权力带给他的甘美滋味,那种掌握着所有人命运的感觉让人痴迷,是任何别的什么都无法比拟的。

☆、第339章 孩子出世

转眼到了七月,战场的形势终于发生了转机。由蜀汉宗室刘越领导的蜀汉军队被王行义牢牢拖在南岸,蜀汉的国力毕竟无法和大楚相提并论,出动十万大军已经是蜀汉的极限,而北岸的楚军却不断增兵,人数上很快就超过了蜀汉。

在 心里上也给蜀汉造成了强大的压迫,刘越十分焦急,于是在灵州秘密建造船只,准备渡江。秘密建造了战船六十余只,正好此刻北岸灵州守备张权因为生病被送回大 本营,接替张权的将领刘忠尚未到任,此刻刘越已经秘密到达南岸,见楚军军无主帅,士气涣散,便下定决心指挥部署渡江。

恰此时,参谋军事杨承宗奉大都督王行义的命令,代表朝廷到灵州慰劳军队。刚刚行至灵州数里之外,就听见擂鼓声阵阵传来,人皆说蜀军今日渡江。承宗见败兵残将散坐道旁,解鞍束甲而群龙无首。心中十分震惊。

随行之人见此情形皆欲回转,部下劝他说:“大人只是受命犒军,并未受命督战。此战眼看是要败了,您若是现在插手,到时候兵败的责任可就全都推卸到您的身上了!到时候您可怎么吃罪得起?”

承宗当即斥责道:“危及社稷,岂能退避!”

到了江边,杨承宗见对岸的刘越正在临江筑台,准备渡江。形势十分危急,杨承宗当机立断,立刻召集诸将,勉以忠义。杨承宗说:“诸位将军守土有责,下官一介书生,尚且不畏强敌,愿与灵州古渡共存亡,况且各位乎?”

杨承宗来到江边,拿起鼓锤,亲自擂鼓。对岸射来的箭矢嗖嗖地从他的身边飞过,他却面不改色。

众将士得知杨承宗乃是新科探花,皇上派来的钦差使节,本就崇仰,又听说他乃是前任首辅杨培实的孙子,更是尊敬。他这一番临危不惧的表现,更是激起了将士们的血性。一时之间士气大振,都决定跟着杨承宗决一死战。

杨承宗遂整编部队,部署防务。他本是一个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闲来无事倒是也读过不少兵书,只不过那是当做闲书来读的。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也有指挥千军万马的一天。

灵州古渡的楚军共有一万八千人,而对面的蜀军,杨承宗问过经验丰富的偏将赵飞扬,据赵说,蜀军旌旗招展,遮天蔽日,至少有四万人马。敌方的军队是他们的两倍,这一仗怎么打?杨承宗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只觉得脑仁发胀,不过事到如今,不管怎么样也得拼一拼了。

他现在是三军统帅,所有将士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一定不能表现出慌乱的一面。因此尽管心中没底,杨承宗依然镇定如恒,谈笑自若,有条不紊地指挥步兵和骑兵在北岸构筑起防线。

好在这段时间杨承宗一直在军营里耗着,干得虽然是出谋划策的活,实际上也多有留意军队的排兵布阵,王行义乃是一位稳扎稳打的老将,他跟着王行义学到了不少。这个时候现学现卖,他发现行军布阵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心中也就多了几分自信。

另一个好消息,楚军在灵州有战船百余艘,船上有数千水军,且都是训练有素的,和蜀军那些旱鸭子不可同日而语。承宗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大为高兴,信心又足了几分。

他下令将船只分为五队,二十艘船编成一队,一队在江中,两队停泊在东西两侧岸边,另外两队掩匿山后。

待一切准备停当,蜀军也终于开始渡江,上百艘蜀军大船满载着军士向北岸驶来。没过多久,蜀军已经陆续登岸。

杨承宗在距离岸边很近的地方筑起一座高台,帅旗就在高台之后。传令兵骑着快马快速来往,军情情况也不断向他这里汇总。他的大脑高速运转,一时之间竟把紧张焦虑那些情绪全给忘了。

登陆的蜀军已经越来越多,有部属劝他立刻命令水师出击,杨承宗站在高台上却看得很清楚。他的声音冷静而又沉着:“不忙!蜀军主力尚未到达江中!”部属愕然,才明白原来这位书生将军,要的不是把蜀军打退,他要的是歼灭蜀军的主力,打一次漂亮的大胜仗!

杨承宗已经对传令兵发布了命令:“传令赵将军,叫他带着人马再坚持半个时辰!一定要把蜀军给本官拦下来!”

赵 飞扬接到将令,抬头就能看见杨承宗的帅旗,和高台上那隐约可见的俊秀身影,他知道每一个大楚的士兵都能看见杨承宗,主将和他们同生共死,一步不退,楚军也 一时士气高涨。赵飞扬哈哈大笑道:“杨大人乃是文弱书生都不怕死,我老赵怕个鸟!你回去和杨大人禀报,就说只要我老赵有一口气在,就绝不会后退一步!”

楚军这阵子接连吃败仗,早就憋了一肚子气,赵飞扬又是一员悍将,加上蜀军不可能一下子把数万人马全都运到对岸来,在楚军的拼命狙击之下,不论刘越怎样督战,杀了许多畏敌不前的人,蜀军就是难进一步。

刘越暴跳如雷!

这 个时侯杨承宗终于发布命令,埋伏于岸边和山后的船只一下子开了出来。楚军原本只有二十多艘战船在江中和蜀军作战,这一下子多出四倍的兵力,蜀军登时大乱。 而楚军水师本来就训练有素,相比而言蜀军的水师是临时拼凑而成的,战船也是匆忙打成的,很多战船被楚军的大船一撞,就纷纷沉没。蜀军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

几 个时辰过去了,灵州古渡的战场上,激烈的战斗仍然在继续。这个时侯有人来禀报杨承宗,说是他吩咐组织的数千民众已经准备好了。将士们并不知道杨承宗要这些 不能打仗的民众来干什么,不过杨承宗带着他们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硬生生遏止住了两倍于己方的敌兵,甚至占据了极大的上风,此刻将士们早已将他奉为神明。 现在每个人都相信这个文弱的书生能够带领他们取得灵州之战的胜利了。

杨承宗听了也是精神一震,这个时侯天色渐暗,正好可以依计行事。他吩咐这些民众整理好队伍,发给他们许多战旗和军鼓,并且叫他们从山后面摇动旗帜,敲着鼓绕到江边来。

并且一起齐声呼喊:“援兵来了!咱们的援兵来了!有十万人呢!”

“敌酋刘越死了!被咱们射死了!”

一时间山摇地动,气势十分吓人!江上的蜀军听到对岸鼓声震天,看到山后无数旗帜飘扬闪动,真以为是楚军大批援兵到来,早已无心恋战,纷纷逃命!

至此蜀军已经完全溃不成军。

刘越心灰若死,在座驾上哭道:“吾皇十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我对不起陛下啊!”刷一声拔出佩剑,就想举剑自刎。多亏他的亲兵眼疾手快,死死将他抱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将军一死,咱们群龙无首,几万兵马就要损失殆尽!将军您要三思啊!”

刘越这才没有自杀成功。

蜀军仓皇退到对岸,整军清点人数,竟发现一天的战斗,死伤者超过了万人。大部分都是掉进长江里淹死的。自打双方开战以来,蜀军在刘章的带领下,一直占据上风,这还是第一次遭遇这样的惨败。

杨承宗也没想到他第一次指挥战斗就能打这样一个大胜仗,他这边清点损失,也不过损伤不到千人,楚军气势大震,赵飞扬等人信心爆棚,摩拳擦掌,纷纷向杨承宗进言,要他立刻带人度过长江,把对岸的敌人一锅给端了。似乎觉得蜀军已经变成了不值一提的山贼匪众!

杨承宗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这场仗胜就胜在水军上面,若是度过长江,以少击多,和擅长陆战的蜀军再打一次,到时候失败的就该是楚军了。因此毫不犹豫地否决了,派一部分战船开赴上游,一部分战船到杨林河口阻击,若是明日蜀军还要渡江,就给他们来一个内外夹击。

一面又紧急派人给王行义送信,让他派大军度过长江,趁此机会将蜀汉的大军一锅端了。

他 看得很清楚,蜀汉国力薄弱,兵员补充缓慢,打持久战远远不能和大楚相较,承宗就曾经就这个问题向小皇帝上书,认为从战略上讲,不应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 应该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根本出发点。甚至想到一个诱敌深入的计划。以一座座城池分散敌人的兵力,最后逐步蚕食蜀军的力量。

小皇上虽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却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实在是以正统自居的小皇帝无法承受一座座城池被丢弃后的声誉损失和来自朝野的巨大压力。

据说刘章通过密探看到这份奏折的时候,额头上都是冷汗。大楚若真是采取这种策略,刘章就真的进退两难了。

杨承宗在灵州指挥的这场战斗极为关键,被称为灵州大捷。后世史书一致认定,灵州大捷是大楚和蜀汉之战的转折点。捷报传回京师,小皇帝欣喜欲狂。天知道他等待这场胜利等了实在太久了。大楚军队的一败再败,已经将他逼上了绝路,他都已经酝酿着御驾亲征了。

小 皇帝龙颜大悦,“杨承宗真乃是朕的福将也!”他在一个月内连下七道圣旨,连连拔擢,把他从一个文职的参谋提拔到统兵大将的位置上,让他独领一路兵马。这个 时侯杨承宗因为灵州大捷已经闻名天下,可是毕竟年纪太小了,朝中依然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说是皇上提拔得太快了,少年高位,有骇视听。

叶敏昭也是聪明绝顶,很快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灵州古渡的人马为班底,组织了三万人马的西路军,派了年近八旬,头昏眼花的老令国公出任统帅,由杨承宗任副帅,均受王行义节制,对蜀汉军队展开进攻。

名义上老令国公是西路军统帅,实际上他已经老得生活不能自理了,西路军除了令国公,就只有一个副帅,所以军队的实际指挥权还是在承宗的手上。

杨 承宗在灵州重整军队,王行义已经挥师度过长江,牵制住了刘越。杨承宗也趁机度过长江,与刘越的军队在长江南岸进行了多次交战。蜀军灵州一败之后士气低落, 而杨承宗也在多次的战役之中显示出绝佳的指挥天分。一个月内,他稳扎稳打,和刘越一连打了七仗,七战七捷,消灭和被俘的蜀军两万余人,很快蜀军被迫退出湖 北,大楚将丢掉的城池一座一座夺回来,光复了整个湖北。

刘越终于明白,杨承宗虽然是一个文弱书生,又年纪轻轻,可有些人在某一个 领域就是有别人无法企及的才能,是后天无论怎样努力都追不上的。就像叶邑辰一样,十几岁开始带兵打仗,一生之中却鲜有败绩。杨承宗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他 看到了一个传奇名将的冉冉升起,而不幸的是,他成为了成全杨承宗名声和战绩的踏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