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登州速度(1 / 2)

烈明 睿士 1830 字 15小时前

大明之困窘,一在朝堂、一为天灾,其三便为财政。大明自开国伊始,便是将商税摒除在外。“士农工商”,历朝历代,便是将商人列入社会的底层来对待。但到了明朝,朱元璋立国之初,便认识到了商人“以通有无”的价值所在,甚至在国家大政上对商贾进行倾斜,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

甚至于,朱元璋还废除了唐宋以来“商人不得做官”的歧视性规定,也为后来商贾之家、乃至军户之家的子弟开辟了一条仕途之路。虽然此时朝廷对商人还有多种限制,但总的来说,商业的重要性,已经随着商贾的发展凸显出来。

到了明中叶以后,经历了百年的浸润之后,商贾子弟入朝为官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士人和商人这两个阶层开始迅速的融合在一起。尤其是江南一带,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又带来了教育程度的提高,江南富贾阶层开始大规模的进入文官集团。

大明的高官,便意味着其家中的富贵,即便出身寒门,他也同样需要来自于家乡商贾阶层和士林的人脉以及经济支持。

于是大明立国之初太祖提出的商税三十而取一,变成了文官集团和商人集团不可碰触的底线,任何敢于挑战这条底线的人,包括皇帝在内,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与之死战到底。商贾集团逐渐和文官集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大明疆域之内,但凡是可以赚钱的行当,背后莫不是这是士绅在主导。

谁敢去谈征收商税,便是和士绅集团为敌,便是和出身于这个集团的高官显贵为敌,便是和天下士子为敌,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崇祯皇帝继位之初,便被东林党人忽悠了一次,召回各地的矿监、税监、织造等内官,一时间内库空的可以跑耗子,各地文官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东林党人一时间再度扬名天下,成为士林口口相传的铁骨铮铮、风骨凛然的正人君子。崇祯却是不得不吃了个哑巴亏。

如今,朱平安在登州,便是要在这趟浑水中火中取栗,将大明北方的海贸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中。当然,硬来是绝对不可取的,那将遭到满朝文武,甚至是天下士人的诋毁、谩骂攻击,现在的朱平安可是绝对顶不住这种压力的。于是,只能顺势而为,既然广东、福建、浙江能够设置市舶司,那登州有何不可呢?

登州地处山东的最东端,麾下四卫临海而建,虽然比不得广东、福建、浙江的海贸,但每年的贸易量总额也在千万两白银上下。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都是所谓的走私,朝廷是收不到一分一厘的税银的。

威海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都有各自所属的码头甚至是私港,从朝鲜、倭国乃至从暹罗、安南而来的货物,其中包括宝石、粮食、盐铁、香料、、木材、药材等等便从这些私港上岸,通过山东大大小小的货栈、商行,流入内地。而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特产也从这里登船,流向海外。

朱平安为什么一到登州便要立刻将四卫的指挥权抓到手中,便是这个原因。多年以来,豪商巨贾与朝中权贵勾结,将海贸的利润占为己有,四卫不过是一个中转站和登陆地点而已,而刘泽清和鲁王府作为山东的地头蛇,一面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一面又参与到这种走私的行动当中,可以想见,这些年他们究竟从中获取了多少利润。

而掌控四卫以后,朱平安第一步要做的便是不遗余力的打击四卫的私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除了威海卫是暂时由洪胖子暂时署理之外,四卫的战绩都是令人咋舌。

一个月之内,四卫士卒与登莱水师配合,与走私商团激战十余场,缴获的货物有百余船之多,蓬莱特意修建的五个大型仓库竟然堆得满满当当。

当然,朱平安也知道这些船队背后都有朝中权贵和各地督抚的影子,因此并没有赶尽杀绝,只是宣称朝廷在登州设置市舶司在即,将要进一步规范登州地区的海贸经营,今后登州只有一个合法进出口口岸,那便是如今正在加紧修建的蓬莱港。

对于被扣押的货物,没几天,登门拜访的人便挤破了都司衙门的大门。朱平安也不为难,只要交足罚金,保证以后都在蓬莱上岸,供市舶司抽取商税,便在不为难。只有一点,登州知府衙门和都司衙将在登州府东南方向开垦荒地百亩,以后那里便将成为登州的贸易区,将有来自于内陆以及海外的各路客商齐聚于此,通俗点来说,以后进出货物,不必再千里迢迢的订购、商谈、送货上门,就在这贸易区内便有各路的客商,大可以一次性谈好,便在这贸易区内进行交割买卖。

这一点到时让众人稀罕不已。不过想一想,这样一来,倒是方便的很,虽然商贾们都有各自的进销货渠道,但长此以往,价格的波动便体现不出来。可要是在这贸易区内,可能面临的就是几十个、甚至是几百个卖家和买家,价格自然就灵活了许多。最为重要的是免去了千里奔波之苦,只要在这贸易区内设置一个店铺,所有买卖便都能在这里完成,简直是方便快捷。